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新时代影响力的乡村振兴“明星级”村庄,这些成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全国乡村振兴建立了一个范本,本次主要精选浙江达人村、陕西袁家村、四川战旗村、浙江鲁家村、四川明月村、上海吴房村六个案例值得分享和学习。
案例一:浙江达人村——复兴乡村文明
达人村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整个项目占地40余公顷。以乡村为基础,以复兴乡村文明使命,融合了集市文化、节庆庙会、田园风光、美食小吃、民俗演艺、童话世界等项目,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浙江首个田园综合体。整个项目将重点突出田园夜色,弥补宁波市中心以“乡村”特色的商业空白,也弥补了宁波乡村夜游市场空白。是城市中心区不再有的田园,城市中心无法再生、无可复制。
区核心内容紧紧围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俗演艺、农家美食、农趣玩乐进行开展。达人村每年还定期举行六到七场农俗文化类主题活动,包含——农俗风情嘉年华、春耕花痴秀、乡村童趣节、冰雪纳凉节、灯光艺术节、丰收农趣节、聊斋鬼节等,其中农俗风情嘉年华被评为全国“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案例二:陕西袁家村——乡村旅游黑马典范
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袁家村汇集了1000多个创客,也就是有1000多人在袁家村投资、开店、做生意,吸纳了周边村民及外地约3000多人就业。
袁家村有两个创举:一是开创了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的商业模式,二是建立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组织模式。
袁家村在过去是一个贫困村,但随着乡贤、能人的领导,逐渐摆脱了贫困区,并通过村办工业企业,迅速把集体产业发展起来,实现农业落后村向工业富村的华丽转型,并将触角伸进了大西安经济圈,跟随时代的脚步,建立外向型经济体系,主导旅游业,袁家村的成功是一种创新和敢于拼搏的精神的成功,农村想要实现富裕,必须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处理好小农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案例三:四川战旗村——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标杆
战旗村是一面旗帜,是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一杆旗,从战旗村发展上看,村两委会把握住了农村体制改革的政策红利,流转、入股和自主经营三种方式,盘活了土地资源和集体经济。创新:“流转、入市、自主经营”跳出土地资源三步曲。
第一步招商引资,有“成都小普罗旺斯”之称的妈妈农庄,11年前被招商引资到战旗村。对于妈妈农庄的运营,战旗村以土地入股,年底保底分红的方式合作。
第二步土地入市,战旗村被确定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原有的村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用地入市拍卖,以705.9675万元的总价成交。在全川敲响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拍卖的第一槌。
第三步把乡村变景区,采取自主经营,打造“乡村十八坊”给老百姓新的财富密码。迄今,战旗村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市场淘汰,产业结构进行了很大调整。
案例四:浙江鲁家村——全国田园综合体典范
“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鲁家村的家庭农场集群是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模式上的一次大胆创新,特别对于大型农业园区或村集体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从村庄内现有可利用资源入手,村里有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山林等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资源变资本,吸引更多外来的企业工商资金进入乡村。鲁家目前已引入外来工商资本近20亿。
二是从村庄策划规划上突破,按照村庄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想。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当时鲁家村花了300万请设计公司对整个村子进行村庄环境规划、产业规划和旅游规划。
三是从产业融合创新上突破,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打造家庭农场聚集区的理念在全村范围内建设了十八家差异化的农场,其中包括了鲜花农场的6亿资金投入的这个大项目。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为主体,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让农场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乡村旅游产品,各个农场内休闲项目通过有机组合而成若干条旅游线,实现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
案例五:四川明月村——乡村文创时代精品
明月村,位于天府成都绿色蒲江,距离成都市区90公里。宋时月色,照无边松林,诗意生活,拥抱青山。四十余个文创项目散落茶谷松林,一百余位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栖居田园;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融合,共创共享幸福美丽新乡村。明月村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是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生态、科学的手段。种植特色的早春笋和柑橘,并大力推广无农药的生态种植技术,人工除草、物理除虫、生态肥料等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增加了人力成本,却使得其柑橘的市场价比同类产品高出一倍。
同时成立合作社,助力农产品研发、包装、推广,实现农民增收。明月村合作社相继推出“明月酿”、“远山活物”雷竹笋等农产品品牌。
二是在地文化挖掘。在地文化是乡村灵魂,明月村围依托一座三百多年历史的龙窑,绕陶艺文化,通过修复明月窑,建立以陶艺为主的手工创意集聚区,开启了陶瓷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明月村建设之路。
三是持续力量介入。明月村设计出一套多元参与、相互制衡、健康发展的乡建制度:从政府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工作组,统领村子的规划和招商,引进一批新村民成为双创(乡创文创)引擎,老村民以出租房屋、在地创业、村内就业等方式加入到乡村发展建设中。成功吸引了一批乡村建设需要的企业家、艺术家、学者扎根明月村,他们被称为“新村民”。
案例六:上海吴房村——新时代乡村营造手法
吴房村是上海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是上海南郊的桃花源。吴房村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北、西两侧至村庄自然河道,东抵浦星公路,南至平庄西路,占地约358亩。
吴房村的整体风貌设计源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邀请著名中国画家吴山明老师与吴扬老师联袂创作的“桃源吴房十景图”,后续的整体规划、建筑、景观、风貌设计都源于这幅“桃源吴房十景图”。“源于艺术、高于设计、充满灵性!”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为乡村振兴设计项目提出的新思路,充分发挥了作为国内一流艺术院校所属设计院的优势,“将美丽绘于乡村,让艺术留住乡愁”。
在保留了田间作物、水系河道和古树的前提下,建筑设计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保留吴房村的历史印迹。建筑师在改建或是修复的时候,充分调研了吴房村的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建筑基调汲取了吴房村原貌最淳朴的粉墙黛瓦风格,为了与桃花的相映成辉,建筑的色调以素雅为主,柔美的坡屋面流线、朴实的木饰线条与窗框、步移景异的村落景观,展现出海派水乡的柔美和乡野风貌的淳朴自然。
结语: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其发展拥有无限潜力可能性,乡村是我国文化的根脉所在,对于处在这个行业的相关人包括政府、投资商、开发商、设计师、村民等各界人士对于乡村建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使命和责任,照搬照抄只会做一个死一个,应因地制宜根据自身资源探索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湖南华旅国盛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环保大道188号国际企业中心6栋B204 备案号:湘ICP备2021009968号-1营业执照查询
技术支持:竞网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