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在于它的产业能量,而是它的旅游经济能量。旅游经济的特性决定了旅游对社会经济具有较强带动性和拉动力,决定了旅游对社会经济的赋能价值。旅游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它接待了多少游客、旅游综合收入有多少、通过旅游使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更在于通过旅游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更大的动能,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赋能。
一是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国别游客数位于世界前列;
二是旅游对相关经济和产业发展赋能作用全面增强;
三是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力主体的旅游融合速度和广度扩大;
四是旅游空间形态与产业链与需求形态高度吻合;
五是有意义和有文化目的旅游成为市场主流;
六是绿色旅游发展成为旅游发展重要方式;
七是新质旅游消费力成为支撑现代旅游经济发展重要力量;
八是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
九是具有一大批世界影响力的旅游企业;
十是中国文化通过旅游的传播影响不断增强;
十一时旅游成为我国居民幸福感增强的重要生活方式。
推动我国旅游发展,要从长期和短期两个阶段来着手。从长期来说,要明确旅游化发展方式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在战略、制度、机制和政策方面为旅游发展创造条件,使旅游经济成为我国逆经济周期和跨经济周期的重要引擎和压舱石。通过旅游赋能,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使旅游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短期来说,要充分利用我国旅游热的发展局面,解决旅游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台一系列推动旅游发展的措施,通过旅游热带动我国经济全面热、持续热。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我国旅游形态的丰富以及旅游消费规模扩大,取决于旅游需求形式和类型,但由于相关部门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制约了新型旅游需求的出现,如研学旅游、房车旅游、技能性旅游等等,因此,要从调整旅游需求制度性约束入手,形成支持多种旅游需求形态的制度体系,进而放大旅游消费规模和旅游消费形态,形成大众旅游新发展格局。
实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计划,鼓励开展城市中小学生“下乡”与农村中小学生“进城”互动,放宽有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出行范围、出行时间规定,推动青少年就地研学与远途研学相结合,构建高质量的研学旅游产业体系。从世界旅游市场份额比重来说,研学旅游占到三分之一。我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形态资源条件在世界研学旅游市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研学旅游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有效的途径。
随着我国旅游消费规模化发展,适应需求的供给在不断演变,当前,在较大地理和空间的地区设立国家度假地,成为挖掘旅游消费潜力,释放旅游消费能量的一项迫切工作。
根据我国不同地理空间形态,推动特种旅游和技术性旅游的发展
通过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以及入境旅游便利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在来华签证、移动支付、国际通讯数据连通、公共场所解说系统国际化等方面持续优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减少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使入境旅游成为我国现代化强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稳定器。
明确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的要求,按照减量、集约、富民原则,探索制定点状供地等灵活供地新方式的政策;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及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监督管理,通过重点领域补偿、综合性补偿、市场化补偿、区域差异化补偿、横向补偿等方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完善税费支持政策,降低旅游经营主体税费负担。重点支持旅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先进制造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促增收扩消费保民生;适度增加国家及地方政府专项旅游基金规模,带动扩大有效投资,通过管好用好专项基金,推动一批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旅游风景道、国家旅游休闲街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的积极作用;强化重点领域投入保障。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美丽中国”“绿色旅游”等建设项目的奖补,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助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等新的增长点,在低碳零碳旅游、文化创意、研学、科技赋能、自驾游配套设施等领域,对促进旅游业及有关产业创新发展的项目实施奖补。
(作者: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陈怡宁对内容亦有贡献)本文转载来源:文旅中国
查看更多点击 华旅国盛规划设计院 公众号
【免责声明】